【城建青春汇】2025年暑期“三下乡”(第四期):探绿博·访基层,智绘绿建新图景
文/袁欣 李照壮 摄/王雨凯 邵薏桐 周子浩 审/程成 顾坚 发布时间: 2025-09-02 访问次数: 10
为调研绿色智能建筑技术前沿应用与推广现状,探寻建筑领域服务国家“双碳”战略与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7月3日至10日,贝博bb平台体育网页版“i橙·绿色智建调研小分队”以“绿智众创,碳寻未来”为主题,深入江苏省绿色建筑博览园及常州市夏溪村、嘉泽镇、武进区西湖街道等地,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团队立足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优势,聚焦“双碳路径调研、绿色技术宣传、基层应用实践”三大主线,行程覆盖江苏省绿色建筑博览园、夏溪村农居改造示范点、嘉泽镇绿色产业园区、西湖街道智慧社区等前沿阵地与基层一线。队员们走进绿博园、党群服务中心、乡镇村落、居民社区,通过实地探访、技术科普、专题访谈、线上线下双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零距离感知捕捉绿色智能建筑技术的基层落地情况,记录基层建设绿色转型的时代脉动,为建筑领域服务国家战略贡献青春力量。
绿博园里探前沿,解码建筑绿动能
7月3日,常州大学“i橙·绿色智建调研小分队”以江苏省绿色建筑博览园为实践首站,将其作为学习前沿绿色智能建筑技术的“立体课堂”。团队成员实地考察了自适应追光光伏板,如“向日葵”般高效转化光能、构建“海绵城市”微循环的透水铺装与生态水系,以及零碳小屋等示范设施,沉浸式体验绿色建筑的智慧。
园区工作人员阐释了核心理念:通过“被动式节能”(利用自然采光通风)与“主动式产能”(如光伏发电)的有机融合,结合智慧运维,系统实现建筑的“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此行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集成应用低碳技术以降低建筑全生命周期能耗、提升效能,是服务国家“双碳”目标的关键路径。
田间地头问实情,直面推广难结症
带着从绿博园汲取的知识与思考,调研团队于7月4日至10日深入常州市乡村腹地与城镇社区,聚焦绿色智能建筑技术的落地应用与认知现状。在夏溪花木市场,团队针对花木大棚种植户进行了问卷调查。调研数据显示,超过80%的受访农户表示使用了智能灌溉设备,但其中仅有约7%的农户能清晰理解其原理,部分农户甚至在访谈中表示“从未接触过”。这一显著的“认知鸿沟”揭示了绿色技术在农村普及中面临的知识传播挑战。
在夏溪村党群服务中心,实践队伍聚焦绿色智能建筑技术(特别是清洁能源系统)在农村地区的推广现状与实际挑战,对该村村民委员会主任进行了专题采访。
据主任介绍,尽管以光伏发电为代表的建筑清洁能源技术前景广阔,但受限于资金匮乏,这类技术在村内的实际应用极为有限,全村目前仅有1户安装了建筑用光伏屋顶系统。“光伏板成本较高,比起房屋的翻修,安装太阳能热水器自然不会被优先考虑。” 主任的回答道出了当前农村推广绿色建筑技术普遍面临的“阳光困局”,高昂初始投入是落地的主要障碍,为研究乡村振兴中的成本瓶颈提供了关键依据。
城乡对比寻差异,智绘转型新路径
团队在后续调研中发现城乡差异显著。在嘉泽镇健康主题广场周边的商住区域,团队发现当地居民对绿色智能建筑技术的认知度远超夏溪村约两倍。商铺店主们对节能建材、节能设备等话题侃侃而谈,普遍支持技术推广。与夏溪村村民主要受困于资金不同,这里的商户和居民更关注技术的实际投资回报率与附加价值。两地调研结果的鲜明对比表明,推广绿色技术必须因地制宜:农村地区需重点破解资金瓶颈并加强科普教育,而城镇区域则应侧重经济效益引导和成熟方案供给。
团队最后一站深入武进区西湖街道的湖滨社区与揽月湾广场展开城市问卷调查并分发宣传手扇。实践团队发现,部分城市居民表示愿意为绿色智能设备承担一定额外成本,但前提是能预见明确的经济或环境效益。这表明城市绿色转型已有群众基础,但亟需完善政策支持、技术服务及效果验证体系,以“数据实效”
激发更广泛参与。
实践活动结束后,实践团队将继续系统梳理调研问卷和访谈记录,形成有价值的报告,助力基层建设绿色转型。实践成员表示,此次活动不仅提升了社会调查和问题分析的能力,更深刻认识到青年学子在服务国家“双碳”战略和乡村振兴中的责任担当。
新闻宣传链接:
中华网https://life.china.com/2025-07/30/content_468789.html
大学生云报https://www.dxsyb.com/paper/2025/0806/774179.html?t=3210